渭南日报记者 崔晓怡垒富优配
人常说:“术业有专攻。”但有一些人,他们在做好主业之余,还能凭借兴趣和天赋、坚持和专注,在其他领域干出一番成就。蒲城县核雕非遗传承人、民俗博物馆筹办者——耿东旺,就是这样的一个人。
“70”后耿东旺的本职是牙医,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,加之多年的实践经验,他的精湛医术深受当地人信赖。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其实是个“不务正业”的人,年轻时便专攻核雕技艺,又十分热爱收藏。人生进入不惑之年后,他更加精进地“不务正业”,不仅被认定为蒲城县核雕非遗传承人,还在位于蒲城县紫荆街道的杜家村筹办了一所博物馆——蒲城县民俗博物馆,免费对外开放,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。近日,记者怀着好奇心探访他的故事。
核雕,属于民间传统微雕工艺,就是将桃核、杏核、橄榄核等果核雕刻成工艺品。28岁那年,耿东旺偶然接触核雕就产生浓厚兴趣,便想玩一玩。谁知垒富优配,这一“玩”就是20余年,因为“玩”得太投入,便“玩”出了些名堂。
小小果核,径寸之木,经过耿东旺的创意和刀法加持,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意境,令人叫绝。多年来,他创作核雕作品300多件,其中《风雨同舟》《化蝶》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“金凤凰”创新设计大赛上赢得大奖;《富贵平安活链提梁瓶》在海峡两岸中华工艺精品奖中荣获金奖和最佳传承奖。
由两颗桃核雕成《风雨同舟》,小小船屋里,一家三口,逐浪而生。且不说那巧夺天工的鱼篓、灶台、饭桌、水缸、渔网、磨盘、炉子、小锅等生活用品,只看那12扇活动自如的门窗,及上面雕刻的《核舟记》中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”的诗句,便意境升腾,让人赞叹。
同样由两颗桃核雕成的《马拉车》中,男人架着马车,女人和4个孩子乘坐,小狗卧在主人身旁,背篓里装着满满的物品。23个活动的链环,从马笼头环环相扣直到男人手中。这是赶集而归的一家人垒富优配,他们神态、动作各异,却无不表现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,惟妙惟肖。此作品也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奖。
其实,要说耿东旺的“不务正业”,收藏比核雕更早。多年来,他收藏“老物件”2000多件且“含金量”非常高,涵盖古代陶瓷、文献、钱币、木雕、玉器等,历史跨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近现代。
这般类别丰富和数量庞大的藏品,于个人而言实属不易。耿东旺却认为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。他多方奔走,几经艰辛,筹办了蒲城县民俗博物馆,并免费对外开放,陈列展出藏品300余件,让更多人从众多藏品中领略华夏文明的伟大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他的民俗博物馆里,还嵌入一个名为“杜甫寓里”文化篇章,展出了与唐代诗人杜甫相关的古籍善本、珍贵手稿、研究文献及人物雕像等。
原来,公元754至756年,杜甫在长安求生艰难,携家眷到奉先县(今蒲城县)投亲。在此处游历时,杜甫写下了不少诗歌,其中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
据考证,杜甫在蒲城县居住的寓所就位于县城西南的杜家村,也就是耿东旺的博物馆所在村。近年来,蒲城县一些民间学者对杜甫在蒲城的这段历史十分关注,专门进行了研究。他们当中的屈小平先生,从多个版本的《杜甫传》《杜甫诗集》《杜甫文集》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唐诗求是》等书籍资料中,找出杜甫在蒲城县的点点滴滴,编写出版书籍《杜甫与蒲城》,梳理出了这位爱国主义诗人在蒲城留下的文化脉络。
这又一次“戳”中了耿东旺的兴趣,由此他的博物馆里便有了“杜甫寓里”。他说,杜甫是“诗圣”,其诗为“诗史”,又与蒲城有缘,希望通过这个“窗口”,让参观者在鉴赏诗文、了解历史、涵养爱国情怀的同时,对家乡蒲城进行宣传和推介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5月开馆以来,博物馆共接待各类参观者3000余名,受到群众赞赏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肯定。
“他‘不务正业’给自己找事,还要把我搭上。”年过七旬的老岳父笑着告诉记者,由于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场馆,为了节约开支,耿东旺便“安排”老人为管理员、接待员为大家服务。不仅如此,这些年来,他为了传承核雕技艺、收集馆藏、筹建博物馆等,把“正业”牙科的收入几乎都“贴赔”了进去,贤惠的妻子说:“虽然他一心一意地‘不务正业’,但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事,我愿意支持他。”
屈小平说,虽然兴趣可以激发热情,但若只有“三分钟热度”,也注定一事无成。耿东旺“不务正业”的内核更在于持久的专注力和精进的态度。而相比较于“正业”,“不务正业”既不受外在考核约束,又不关乎必要的生存之道,大可不必尽力追求完美。之所以能干好垒富优配,说到底,他骨子里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。
日进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